美麗的銀河歲月

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

通貨膨脹是什麼?

最早以前,人們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,只要雙方同意就成交,而這種方式因為價值難以評估,而開始改用其他物品來做為基準,貝殼、羽毛、石頭都有,之後開始使用黃金和白銀當做媒介。

使用這些物品做為交易是無法憑空就變出來的,只能靠人去挖掘新的黃金、白銀,才有辦法增加,我所稱之為"錢",這些錢是以穩定又緩慢的方式在成長,經濟就會成正比方式在成長。

我們假設一下,有兩個互相貿易的國家為甲國和乙國,甲國的人民一開始比較窮,所以他們很努力的工作和生產,乙國的人民比較富有,富有的國家消費能力就比較高,人民喜歡買東西享受,乙國的人就和甲國的人買東西,當大爺的感覺真不錯!

時間久了,乙國的錢不知不覺的都跑到甲國去,等發覺的時候,甲國已經比乙國還要富有了,乙國人民這時才覺得不行了,不工作不生產的話,他們就沒東西吃了,所以乙國的人們開始努力工作,生產東西賣給甲國,相反的,甲國的人民有錢了,他們就會開始當大爺一樣消費;兩個國家因此不停的循環,並不會有通貨膨脹的情況發生。

直到政府發明了所謂的紙幣,紙幣原本的用意是代替比較重、實值的"錢"而存在,這些紙幣必須同等於存在"銀行"的錢的總額,然而事實不是這樣。

當政府不停的開始憑空印製鈔票,貨幣不再是相同價值的東西,"它"開始膨脹了,以簡單物理學的方式來說,「質量 = 密度 x 體積」我們可以想做,質量等於世界上所存在實值的"錢",密度就是紙鈔代表的購買力(貨幣的價值),而體積就想做是紙鈔的數量。

由此可見,當體積變多,而實際上的質量不變的話,密度就會等比的減少,套用在經濟學上面,大家就可以發現,當政府不停的憑空印鈔票,鈔票的價值就會減少,大家紙鈔可以買的東西就變少了。

聰明的讀者,也許有人已經發現,通貨膨脹的意義所指的是什麼?

"通貨"就是"貨幣","膨脹"就是無中生有的印鈔票!